“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近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越城镇城北感恩社区的70岁居民俄木金曲莫说起现在的生活感慨道。
俄木金曲莫一家6口原本住在边远的山村,刚搬迁到城北感恩社区时,他不适应城里的生活。在“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社工的陪伴与鼓励下,他每天照顾孙子,闲暇时做做手工活,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2020年以来,四川省民政厅针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政策、区位、群体、民风民俗“四特殊”和生活方式转变难、生产方式改变难、心理需求适应难、重构社会秩序难的后续治理“四个难”问题,在布拖县特木里镇伊撒社区、金阳县天地坝镇东山社区、昭觉县城北镇沐恩邸社区、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越西县越城镇城北感恩社区、美姑县牛牛坝镇北辰社区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实施了“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将集中安置社区建设成搬迁群众的美好生活家园。
陪伴引导 让群众融入新生活
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较重,既有产业支撑、服务配套问题,又有能力提升、就业促进问题,还有习惯改变、心理调适问题。四川省民政厅通过实施“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
2020年,省民政厅支持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项目23个、资金1404万元;2021年,整合实施项目25个、资金1000万元,着力营造温馨社区环境、培育多元治理力量、健全社区治理服务体系,构建“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社区治理新框架,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为核心、社区为平台、社工为纽带、社会组织为支撑”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如今,凉山州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改变。城北感恩社区共搬迁安置了1421户、6660人。“刚搬到集中安置点时,村民都很不习惯,现在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了。”城北感恩社区党总支书记莫色古布子表示,随着“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社区经常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学生放学后还有辅导课。“去年,我们社区还成功孵化了两支属于自己的社工队伍。”莫色古布子表示。
四川大学“彝路相伴”项目组暑期进驻金阳县安置社区社工站开展服务
四川大学“彝路相伴”项目组为本土社工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专业培训
复制推广 共建美好新家园
2021年,四川省民政厅复制推广“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的经验做法,在全省3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实施“牵手伴行”行动计划,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省民政厅整合资金1720万元,支持实施社区治理服务项目49个。通过强化搬迁户动态监测、落实兜底保障,防止规模性返贫返迁;做实做优社工服务,加强老幼等群体关爱,支持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感受新的美好生活;加强社区环境建设,完善自治组织体系,培育多样化治理场景;指导慈善力量参与,为社区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链接更多资源。
为推进“彝路相伴”“牵手伴行”项目落地,四川省统筹实施了“快乐同行”儿童关爱、“天府银龄”老年人关爱等项目,并开展实地指导。其中,“天府银龄”老年人关爱项目将在全省1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搭建服务网络,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困扰,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四川大学“彝路相伴”项目组在地督导团队与金阳县驻地社工和东山社区舞蹈队成员
共同讨论制订“老人生日宴”活动
金阳县东山社区“老人生日宴”活动
四方联动 激发社区治理内动力
四川省民政厅联合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6所高校,组织专业社工机构,与凉山州委、州政府合作,采取厅州校社四方联动的模式推动“彝路相伴”“牵手伴行”项目深入开展。凉山州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主体作用,狠抓项目落地,在乡镇、社区环节抓好供需结合,让各方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
四川大学“彝路相伴”项目组在东山社区开展儿童安全培训
“每一所高校对接一个社区,着力培养社工人才,探索建立本土化的社工人才发展制度,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据“彝路相伴”项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6所高校积极指导参与项目,组织开展实地探访,深入社区收集群众需求,为项目提供了智力支撑。凉山州的社会组织力量、社工人才队伍蓬勃发展,内生力量已经逐渐形成。社工机构运用专业方法,扎实开展儿童关爱、助老敬老、心理疏导等服务,让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