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校友动态

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校友总会 >> 校友动态 >> 正文

王竹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28日      浏览量 :

王竹:司法人工智能的领跑者

  王竹简介: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大数据实验室主任,民商法教研室主任。四川大学“智慧法治”超前部署学科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市场经济法治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统计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法治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世界侵权法学会执委会秘书长。最高人民法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他,本科主修商品管理学,却在侵权法、计算法学等领域颇有声誉。

——他,爱好养生,枸杞泡茶不可缺,却每天忙得热火朝天,刺促不得休。

——他是谁?不过逐梦者尔!

——求学之路:做一个法学僧,虔诚修习

  王竹本科主修商品管理学,硕士法学专业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却成为了他虔诚修习一生的信仰。

  在本科学习即将结束之际,他临时转战法学,并且直接挑战人大法学硕士,如此大幅度的跨越让他在考研时遭遇了滑铁卢。追溯那段坎坷的时光,王竹感慨道:考研失利,让我再次全面学习了法学,夯实了知识储备。如果没有那段时间的沉淀,我也不会如此快地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本科期间,他与老师杨昌举、宋林共同发表了一篇名为《转基因大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C刊论文,展现了他巨大的科研潜力。他因此得到了杨立新教授的赏识而顺利成为其研究生。人大硕士的第二年,王竹面临着读博与否的选择。未来就业前景不明朗,家庭、工作的双重压力裹挟而来,彷徨、不安、焦虑充斥了生活。在杨立新教授的鼓励之下,王竹选择了继续读博,并且在博士生阶段成为了当时唯一一名赴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交流的大陆生。东吴大学开设的课程中有一年专门学习英美法,王竹诧异于其与大陆截然不同教学方式,亦感慨于仅大二大三的学生就能全英文答题,这一次访问为他打开了一扇风格迥异的窗户。

  后来,王竹顺利申请到中美富布莱特项目,先后到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进行访问,因此结缘了《美国侵权法实体与程序》这本书。访问的经历让他对美国问题颇感兴趣,博士论文主题由此而定。恰逢国内侵权责任法研究兴起,他便跟随着杨立新导师准备立法资料、撰写立法草案、发表相关的文章,创下了2009年全校所有毕业生中发文量最多的战绩。

  无论是二战考研的曲折,还是人生不知归处的彷徨,都打磨着在法学领域中虔心修行的他。回首求学生涯,王竹认为自己是一个虔诚的博士僧,以学习为修行之道,以研究为生活之常,避开“世俗”,亲近“法业”。看着自己的博士论文提出的假设与建议在后来的司法实务中不断地验证,难掩心中欣喜与自豪。如今,早已成为川大教授的他对博士学位仍有着独特的情怀,希望在未来能够有国内外名校认可其研究成果,为其颁发荣誉博士学位。

——筑梦之旅:以法律人工智能为秋毫,下笔风雷

  “人生那么长,总得找到目标,才不至于迷茫。”谈到2014年起的一系列法律人工智能探索,王竹如是说道。彼时,作为四川大学最年轻教授的他,秉持着如此单纯的观点开始了法律大数据分析的探索,一路跌跌撞撞,开拓着司法人工智能的新领域,也找到了漫漫人生中的引航灯。

  攻读民商法博士学位期间,他曾受国内多家出版社邀请,编写过一些实务类法条图书。在编写的过程中,他发现流通市面的很多法条书都囿于编写者的主观认识。2008年,王竹获得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资助,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和耶鲁大学法学院访学。在此期间,他感慨英美判例报告的公开性、延续性和实用性,羡慕WestlawLexisNexis的数字化处理方式。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中国裁判文书网”,开始公布裁判文书。这犹如催化剂,点燃了本就想撰写实务性法条书的他。没多久,王竹开始风风火火地酝酿“法律+大数据分析”项目。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判例法的相关问题,他于2015年和2016年专门赴牛津大学学习。2016年初,四川大学法学院法律大数据实验室终于挂牌成立了。

  法律大数据研究需要学科交叉融合,要求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没有系统学习过数学与计算机的他,缺乏了法律领域现成可用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这就要求与专业的团队进行深度合作。但是,找到好的合作团队非常困难。计算法学的研究属于成熟算法的运用,在数学与计算机领域的科研价值不大,同时,其他领域的人才对法学的了解也甚少。

  种种困难并未阻挡王竹坚持开拓法律大数据领域的决心,经过前期的磨合,终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四川大学设立了超前部署学科,法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等10个团队被整合为稳定的科研团队。在不断地探索努力下,团队申请到了第一个由法学院单独牵头、金额高达4200多万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此外,类案精准推荐技术和道路交通处理虚拟仿真系统技术研发日渐成熟并投入法院试点使用。当谈及团队的一系列非凡成果时,王竹谦虚地说,“我们曾经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跟随者,现在是十三五规划的齐跑者,要争取成为十四五规划中的领先者。当前司法人工智能的研究还在起跑线上,我们有幸能够当先。但是,现今离半决赛和决赛还很远,我们要更加努力。”

  说起自己的理想,王竹有着更纯粹的想法:推动法律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将老师们有限的精力从繁琐性教育工作中解放出来,将司法人员有限的精力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提高司法效率,促进司法公正。打造法学教育、司法实务、司法行政和立法等多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最大程度地支撑法治建设。如果未来五到十年,人工智能领域有所突破,希望川大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未来十年到二十年,自己还能在这个领域长期耕耘,希望自己的研究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实现法治化、实现法治理想是有价值的。

——慕课探索:道是无心栽柳,实是天道酬勤

  作为一名法学教授,他不仅埋头于学术研究,还在教学领域积极耕耘。“文理工大交叉,科研教学两手抓”,这是他一直秉持的理念。

  谈及他在慕课领域的斐然成就,谈及“法学慕课第一人”的赞誉,他直摆手道:哪里算得上第一人,顶多为开拓者罢了。他自我调侃道,当年也没想到我做的事情叫慕课,自己凭着一腔热情捣腾,没想到最后能作出教学成果来,这些都是无意栽种得到的果实。

  其实不然,王竹能在慕课方面取得非凡成就,源于他的一腔热血,持于他的百折不挠,得于他的精益求精。2009年,川大开始拍摄课堂视频,王竹主动报名。但是当时王竹的个人授课风格不能满足校方要求,为了调整自己的上课状态,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那段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泡在直播互动教室里独自讲课、独自拍摄。回家路上也拿着录音机一遍一遍地说、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听。在反复的练习中,他调整到了最舒适的讲课语速,也矫正了很少与同学眼神交流的毛病。

  他开设的课程中涉及了许多英文、拉丁文的专业术语。为了让视频讲课的内容更加清晰,他开始探索自行制作字幕。当时没有科大讯飞这类软件,王竹凭着兼职网易云翻译获得的制作经验,自行出资召集了一群学生做字幕、剪辑视频。

  2012年,“慕课”一词兴起,学校开始征集网课。而他之前制作的视频恰好符合要求,就作为材料上交了。后来,这竟成为了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入选了“学习强国”、“慕课”栏目,成为了他的一项重大教学成果。说到此,王竹感慨道:获得教学成果其实没有那么难,只要把每一门课都认真教好,做好一切的准备,总会有收获的。

  如今,他主持的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网络数据一体化处理”虚拟仿真课程已经成功入选2019年度四川省虚拟仿真课程实验教学项目,正在申请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课程。



上一条:张川

下一条:刘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