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鸣鹤:作家养成记
从高中辍学生到文学创作者
——以“吞血精神”面临人生苦难,
以教书育人指引人生道路,
以文学作品传达人生信念
董鸣鹤简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现执教于厦门工学院。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因学业成绩优异,备受关注;他突遇人生变故,不得不放弃学业而走向社会;他下定决心要继续求学,三战高考终于圆了大学梦......
他,就是董鸣鹤。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和教师;如今的他,早已实现了梦想。他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打工外传》和长篇青春励志小说《无高考,不青春》,现正在厦门工学院任教,教授国学经典导读和写作与交流两门课程。
苦难来袭——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挑战
第一次和董鸣鹤交流,就发现他的话语里充满着自信与乐观,俨然就是个乐天派,谁能相信他曾经历过多年的精神斗争呢?而董鸣鹤也毫不避讳谈起那段与精神强迫症斗争的过往。
精神压力从何而来?他说,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期里,家人的望子成龙及个人性格的争强好胜与多愁善感,带来的多方面压力没有得到有效排解,慢慢地演变成了“精神强迫症”。
虽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市重点高中,但因患上“精神强迫症”,他不得不选择辍学。
辍学后,董鸣鹤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从身体和精神上进行自我救赎。每天早晨6点起来在田野上奔跑呐喊。他也曾疯狂地登山,伴随着嚎叫与疯狂的冲刺。在别人眼中,这是异样的行为,而对他来说却是一种呼号与求救。面对旁人种种质疑的眼光,董鸣鹤哀伤地发出“我在我的家乡亡命天涯”的感叹,伴随着乡亲们的惊异与惋惜,他走上了前往天津的自我拯救之路。
17岁的少年孤身一人决绝地前往天津打工。作为油漆工学徒与油漆工的他,站过风吹日晒的揽活大桥,睡过拥挤不堪、环境恶劣的大通铺,受过群起而攻之的身体之痛。从潜山的“疯少年”到天津的油漆工,什么样的苦、什么样的难,那个17岁的少年都尝过,但他不抱怨不放弃,始终在砥砺前行。
辍学近2年后,精神方面的症状大有好转,董鸣鹤又重拾书本,继续投身于高考复习之中。本以为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没想到那块心病又卷土而来。这时的他已身心俱疲。
“我从没想过放弃斗争,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和作家,我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多次斗争后,董鸣鹤明白了,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要打赢这场持久战,首先必须要正视自己。于是他开始不断地和周围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心理变化,还试着通过自嘲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说到这里,董鸣鹤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而这件事也正是他战胜“精神强迫症”的转折点。在重回高中校园的某一天,他突然对一位同学脸上稀稀拉拉的胡须产生了兴趣。他越不让自己去想反而越控制不住,脑子里全是这位同学的胡须。这位朋友就告诉他,“你就一直盯着我的胡子看,一次看个够。”董鸣鹤赌气似的这么做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居然不再想着那些胡须了。他顿悟了,要想真正达到效果,不仅需要激烈对抗,更重要的是要迎“难”而上,并且与“难”积极相处啊。
从最初的被动防御到后来的侧面出击到最终的主动挑战,董鸣鹤战胜了“精神强迫症”。
在这斗争胜利中,除了董鸣鹤自己个人的坚守外,还有许许多多他人的帮助。家人没有逼迫着精神疾病的他继续读书,而是用各种方式去鼓励安慰他;中学老师对他特别照顾,没有因他不寻常的行为而苛责他;在生活极其贫苦的条件下,一位女同学在经济上资助了他数次;天津打工期间,认养的姨娘、隔壁的邻居小明和小白时不时在饮食上接济他......身边的平凡人,努力地向困境中的他人发出微光,微光虽小,亦可温暖一颗冰冷的心,成千上万的微光终于汇聚成一把火,点燃了董鸣鹤继续前行的希望。
22岁,经过三战高考后,董鸣鹤考上了芜湖市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他在中学任教并继续学习。32岁的他再次参加高考,走入了西南民族大学的校门。因心中仍有一个名校梦,他最终考上了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董鸣鹤说,“班里的同学都比我小十几岁,但我们却成为了一辈子肝胆相照的兄弟姐妹。”
董鸣鹤回忆起这些过往,透露着释然与感恩。“冥冥之中自有苍天注定,是苍天要我成为一个作家。”虽然当时的他痛苦不堪,但在精神与身体的拉锯中,在思想与心灵的对话中,董鸣鹤更加坚信了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教师和作家。
正如毛姆所说:“我觉得人就像一朵花苞,读的书、做的事大都对你没有一点影响。可某些特定的东西会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你会因为这些东西一瓣一瓣地绽放,直到完全盛开。”董鸣鹤的抗争史正如毛姆所言,一些相同的经历不会再为他带来更多的改变,而带来质变的将会是某一次经历中特殊独到的感受。一般铸成了血肉,特定造就了灵魂,这样的一段经历使董鸣鹤成为了他自己,找到了想要的东西。
人生信条——寓教书育人于兴趣爱好
斗争的少年、奋斗的青年,曲折的经历造就了董鸣鹤的兴趣爱好广泛而又精进:与大自然朝夕相处的董鸣鹤,是个登山狂,登了几十年的山;做了十几年羽毛球业余教练;同时也是电影迷和摄影迷。意想不到的是,董鸣鹤还是个韩剧迷,迄今已经看过一两百部韩剧。谈到为何对韩剧如此痴迷,董鸣鹤笑道:文学最重要的是情,而韩剧注重的是生活化和细节化,做到了人物间的情,不得不爱啊。
对兴趣爱好的持续修炼,对世间万物的敏感捕捉,这都帮助了董鸣鹤形成他那独一无二的教学信条。如今,他已在教师岗上坚守了将近二十年,在他看来,真正的大学课堂应该是放飞青春、放飞激情、放飞理想与梦想,在课堂上要带着学生一起飞翔。在每次带新生时,必有两句话要向他们传达:“做人比做事重要”,“修养比能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比相貌重要”。并且在大学期间,学生们最需要培养的是良好的习惯,即自控与自律能力。他着重强调老师应该培养学生两种能力,一种是温暖自己、温暖他人的能力,另一种是抵抗平庸和平庸的恶的能力。
教师生涯路漫漫,董鸣鹤也曾遇到过很多求学之路坎坷的学生。他总能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去温暖那些拥有相似经历的学生,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始终践行着用文字去温暖他人的誓言。
兴趣爱好不仅是为了娱乐,成为教师也不是最终目的,这些都只是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们将自己的精气神传达给学生们,真正地做到“教书”和“育人”。
双重使命——从传道授业到笔耕不辍
曾经,正值青春的董鸣鹤饱受苦难,如今,开始走向幸福。在他看来,苦难不应该有定义,苦难是一种个人独有的感受,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体会。苦难是通往幸福人生的必备之路。幸福不等同于快乐或快活,未经历困难或苦难的人,可以感受到快乐和快活,但是如果要有强烈的幸福之感,就需要经历一定的苦难。面临苦难时,应当咬紧牙关挺过去,即便牙齿咬碎了也要混着血吞下去,他笑称其为“吞血精神”。
拥有着“吞血精神”的董鸣鹤愿将他那抗争不屈的精神与经验传播给更多人。他不仅选择将自己的一生交付给教师行业,还思考着如何才能将自己的信念传达给更多的人。
彼时,在四川大学求学的三年间,董鸣鹤在文学创作上得到了突破与发展。研二那年,董鸣鹤在榕树下发表长篇签约小说《裸恋2012拆迁<西游记>》,上传期间月点击量超过百万。研三那年,他开始着手写《打工外传》。董鸣鹤说道,“我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文学专业学习,知识与经验上双重累积……写作《打工外传》已经不仅仅是我的责任与使命,更是我的命运了。”
此刻,在文学创作上,董鸣鹤向我们给出了他的计划。一是即将出版文化散文集《千古文人风雅心》。二是将完成一部以大海为主题的摄影集。三是明后年将推出两个以爱情和亲情为主旨的剧本以及一部长篇童话。
什么是写作呢?对董鸣鹤来说,写作是一种回忆,是再现和重构;是含着泪水的欢笑,再现一股股向上挣扎的力量,以重构碎片化的世界。而一直写作,对他来说,一方面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另一方面更是希望通过文字去温暖他人、鼓舞他人、塑造他人,将教师这个职业做到极致!
安徽潜山是他的出生地,天津是他与心病斗争胜利的转折点,四川成都是他求学与写作的起始点,云南丽江是他教师事业的发源地,福建厦门是他幸福人生的落脚点,他已经从北走到南,他还要继续走在创作与育人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