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校友动态

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校友总会 >> 校友动态 >> 正文

何世平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20日      浏览量 :

何世平:一个文化人的传统追求和现实担当

  何世平简介:四川大学1977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青年作家》副主编、峨眉电影频道总监、峨眉电影制片厂厂长、峨眉电影集团董事长、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作家协会主席。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校友会会长、四川传媒学院综艺学院院长。

  与何世平对话时,很容易感受到一种来自于上个世纪50年代人所具有的特性——坚韧。无论他从事什么行业,他总能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杂志社副主编、峨眉电影频道负责人、峨眉电影厂厂长......他都做得毫不逊色吗,但同时他又有自己内心的坚持。文学的情怀一直在影响着他,使得他敢于去追求纯粹,从不会随波逐流。

1977年恢复高考:从普通工人到中文系学子

  1977年,已经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得以恢复。那一年的高考是在冬天举行,但中国却迎来了久违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何世平感慨道:“高考改变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命运。” 恢复高考之前,他曾在四川石油局成都器材库工作,管理石油钻井设备和柴油机配件。如果没有赶上那场高考,他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过着十分平淡的日子。

  至于为什么选择中文系?其实何世平在小学、初中时对文学没有特别的兴趣的。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何世平写了两篇作文,一篇是写杜甫,另外一篇是写岳飞。他的语文老师看到后非常喜欢,便将这两篇作文拿到课堂上进行点评。受到鼓励的他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后便四处寻找文学方面的书籍来看,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何世平丝毫没有犹豫便选择了中文系。高中的一段不经意的小插曲,在何世平心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继而生根发芽,以至于到后来越发地枝繁叶茂,从而影响了他的一生。

作为文化传播者:责任的背后是勇气与担当

  在中文系毕业后,何世平被分配到了成都市文联的《青年作家》杂志社工作。作为小说编辑的他,认识了老一辈的作家马识途、流沙河,更结交了新一代的作家阿来、麦家,诗人翟永明、建筑师刘家锟、画家何多苓等,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优秀作品,他都兼容并蓄地刊登出来分享给读者。那十年,《青年作者》受到了一大批年轻读者的喜爱,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的四小名旦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地摊文学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迅速涌入市场,大街小巷遍地丛生,纯文学刊物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担心和忧伤充斥着何世平的内心:《青年作家》的编辑们该如何继续待下去呢?作家们又怎么能安心创作呢?

  他没有丝毫的犹豫,迅速给成都市委书记写信,说明纯文学杂志的窘迫环境。他在信中请求,希望上级能够将成都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归《青年作家》。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用以书养刋的方式,度过了纯文学发展的难关。何世平说:在那样的环境下,努力让纯文化杂志顽强地生存下去,出自于我的一种责任感。

作为经营者:在追求回报的同时也注重艺术价值

  在文学界工作了10年之后,何世平被调到成都音像出版社做副社长,负责录音带和录像带的制作。两年后,他调到成都有线电视台,不久任台长助理主持工作。在掌舵成都有线电台期间,何世平积极引进海外优秀影视节目,并将其编排成符合本土观众观看需求的节目。如ESPN体育节日、MTV音乐节目、Discovery探索节目、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特纳动漫节目、HBO电影节目等,都是由何世平冒着各种政策法规的风险,在中国大城市中最早引进的。画家何多苓曾经称赞何世平说:他为成都人民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

  临近50岁,何世平选择了重新创业:筹建峨眉电影频道。当时,没有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何世平身边的人都不支持他:留在成都电视台毕竟是一个台领导,若是去了峨影这个连工资都发不起的地方,一切都是未知数。

  在没有上级任何拨款的情况下,何世平凭着借款和贷款,带着从成都电视台勇敢辞职的6位老部下以及新招聘的20多位新员工,只用了2个月零5天,奇迹般地让峨眉电影频道建成开播了!后来,每年从峨眉电影频道的收益中腾出2000多万元上交给峨眉电影集团,一方面支持集团的电影创作投资,一方面帮助改善峨影厂退休员工的福利。显然,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位纯文学艺术的出版者和传播者了,他成为了一位熟悉艺术市场的经营者。

  2010年,省委任命何世平为峨眉电影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峨眉电影制片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在何世平到峨影厂就职前,中国电影市场就已经出现了由商业片主导的局面。一些文艺片虽然也很叫座,但跟动辄投资上亿的商业大片相比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在何世平任职期间,峨影作为投资主体在选择电影投资时,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既要看电影的商业价值,也要看它是否能给观众们带来艺术审美价值。比如《让子弹飞》、《大武生》、《观音山》、《天机·富春山居图》等等,这些电影并没有一味追求商业上的回报,而是同时也兼顾到了文艺观众们的审美需求。长期的文艺工作经历告诉何世平,电影若要成为一种高品质的娱乐方式离不开文艺片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此外,何世平根据比尔·波特的作品《空谷幽兰》,导演了纪录片《隐士》。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影组十四次扛着摄影机走进终南山,探访当地的隐士。为了突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接地气之感,何世平给拍摄团队特别制订了十三条清规戒律,其中包括用低成本拍摄表现低成本生存,不使用专业摄影机、不使用推拉摇移、不使用背景音乐……”影片最终呈现出清简静穆的效果,这完全是因为他所秉持的这种最原始方式决定的。《隐士》获得了国内外很多奖项,如第13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人文类最佳导演提名奖、亚特兰大焦点纪录片电影节银奖、法兰克福金树国际纪录片节评审团特别奖等,从旧金山到巴黎,从阿姆斯特丹到维多利亚,从特拉维夫到成都,《隐士》都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何世平在带着峨影追求商业回报的同时,始终不忘将电影承载的现实主义价值或人文主义价值传递给观众。通过对中国隐士生活的记录,何世平想要告诉人们,中国还存在着这样的人:他们为了追求心中的舒适而选择远离浮躁的世间,择山林溪野栖居。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存在这样的经营者:他们在追名逐利的社会下也一直没有放弃去追求纯粹。

新的阶段:不忘文艺工作者的初心,蓄势再待出发

  何世平在峨影任职期间的境况丝毫不轻松:一方面,作为经营者和管理者,他不得不考虑市场,毕竟峨影下面有上千名员工;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他其实更想追求人文艺术中最浪漫的纯粹。

  离开峨影以后,何世平终于可以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追求了,不再有像之前那样的顾虑。目前,他希望找寻一个方向去追求一种高尚的人文艺术,这个方向既可以是拍一部纪录片,也可以是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何世平希望再度与比尔·波特合作,将其作品《一念桃花源》拍成像《隐士》那样的纪录片。他愿意与比尔波特一起,踏上苏东坡曾经走过的路径,由汴京出发,直到黄州、杭州、惠州,最后到达天涯海角的儋州,向我们分享苏东坡那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在文学界和电影行业经历过的他有着足够的经验。在何世平看来,纪录片的拍摄作为一种群体劳动,需要资金、技术、以及人力资源后盾,若没有充足的准备是无法进行下去的,然而文学创作,则完全不同,文学符合他心中又简单又纯粹的渴望。何世平说,虽然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再进行文学创作了,但他最愿意回到最初的文学创作状态,自己读一些东西并写一些东西。


上一条:尹鸿

下一条:许四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