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校友动态

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校友总会 >> 校友动态 >> 正文

王鑫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09日      浏览量 :

王鑫:我就是一个工程师,工程师永远都在路上



王鑫简介: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任中国广核集团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总工程师,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总设计师、“华龙一号”示范项目总工程师,中国广核集团首席专家。


“华龙一号”寓意“振兴中华、巨龙腾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它作为真正的“中国创造”,是核电走出去的旗舰,是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背后,凝聚着众多设计者、建造者多年的心血与汗水,作为“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的王鑫便是其中一位。


正站在2020年川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讲话的王鑫,已是以四川大学杰出校友的身份给本科新生作分享。尽管他曾经接受过CCTV人物栏目的采访,但这次,面对着台下9000多名新生时,王鑫讲话却略显紧张。毕竟,38年前的他,也和这些新生们一样,刚入校园,青春懵懂,满怀期望……


一、川大记忆:一个“理工男”的自述

沿着岁月的长河溯流而上,时间回到1982年。

那一年,王鑫刚经历完高考。从小喜欢动手、喜欢机械的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他也许不曾想到,在这里,他将认识能够指引他人生方向的老师和邂逅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

大一那会儿,王鑫遇到了让他后来几十年都念念不忘的良师——李沛然教授。李沛然老师教机械制图课,“哲学的思辨和精辟的讲解,把点、线、面的关系说的是那样的透彻”,王鑫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课堂上,意气风发的老师,听得津津有味的同学……投影关系、相交线、三视图本是枯燥无味且复杂的,但在这位老师的口中,却变得那般生动有趣,让王鑫越听越痴迷;一个知识点,无论有多难,他能够用5分钟的时间就让学生们听懂。王鑫从这堂课上,学会了用工程师的语言去描绘世界,也懂得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观察事物。

“我没有其他的兴趣,就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理工男通常都有一个爱好,就是钻。”王鑫回忆当时那个年代,除了日常上课以外,大家课下也是在用功学习,“好读书,不求甚解”,钻进课本里,书中的颜如玉便是他们唯一的追求。王鑫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十分有趣,“当时大学毕业,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有过恋爱经历。”

四年的大学经历让王鑫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仅凭大学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当王鑫迈出川大大门,去同社会中的实际工作斡旋时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在职场中则更为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工作与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还需要去补充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这也促使王鑫不断学习新东西,解决新问题。


二、步入工作:喜欢挑战新事物和新问题

二三十年以前,国内的机器人都比较低端,但王鑫依旧能够感知它们在未来的颠覆性作用,而现如今机器人的发展也应证了王鑫当年眼光的独特与长远。

刚从川大毕业的王鑫,内心深处想去北京做自动化、机器人相关的工作。但事与愿违,由于当时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简称“核动院”)紧需人才,王鑫因成绩优异则被分配至该院工作。学校里所学的专业偏向于传统机械,尤其是机床;但在核动院中,更多的是有关压力容器问题,王鑫对此从未有过了解。

这是王鑫入职以来的第一个挑战。“进入社会你要学会去适应它”,王鑫这样鼓励自己。于是,他重新拾起大学的课本,先把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结构力学等相关知识温习一遍,再找压力容器相关的书籍广泛涉猎,就在这样一个了解的过程中,王鑫主动喜爱上了压力容器,抑或是压力容器成功“勾住”了王鑫。总之,他在探索新事物、新问题的途中体会到了那份探知神秘的快乐。几年后,王鑫报考了国家压力容器审批员资格考试,当年一次性考上的人只有两位,而王鑫就是其中之一,就这样,他成了当时单位里压力容器的设计技术负责人。

“虽然我是一名理工男,但我不愿意做很重复、很机械的事情”。在王鑫离开核动院到正式掌舵“华龙一号”期间,王鑫还“解锁”其他新领域:自来水厂改造、水工电器改造、反应堆本体、同位素生产、材料检验……王鑫乐此不彼地应付着社会交由他的一系列角色,并且在每一个新角色中他都能做到享受自我、尽职尽心。

所有的无心插柳,到最后往往是水到渠成。凭借王鑫多年来对核电各个领域的了解和深入,当“华龙一号”需要一个专业面宽的人做总设计师时,他自然而然地当选。也能看出,前期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给未来打下根基。


三、做总设计师:谈带领团队之“道”

此刻,王鑫的身份已不再是一个专攻技术的专业人才,更是一个带领团队的总设计师。因此,此时的他需要思考带领团队之“道”,让各个成员都能发挥所长,如何让团队整体保持和谐,让团队高效运转。

王鑫将“华龙一号”的研发比作一场“终极防御战”,在如此庞大、系统复杂的工程面前,每个人的能力、经验和专业有限,这时技术决策体系便显得格外重要。为使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既能发挥所长并有所担当,他选择了一种“两级三层”的管理模式。“两级”是指以总设计师为代表的决策层和具体执行层;三层分别是总设计师层、上级研究所层、专业技术层。每一层级就好比王鑫“终极防御战”中那一道道必不可少的“防线”,是成员们用技术和实干筑成的坚强堡垒,互相串联,共同决定着最终的胜负。

此外,王鑫在后来的工作中,他另设副总设计师13名。这些人分别来自仪器、防腐、仪控、废料处理等各个领域,这些设计师们在自己对应的领域出类拔萃,能够帮王鑫解决许多专业性的问题。然而,由于在保证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安全性、合理性时,往往却和其他领域观点有所不同,他们之间也常常会有分歧。“问题到我这里往往就比较难了,因为需要我去决策,从其中选择一个较优解。”王鑫每当遇到这类问题时,需要去听取各方意见,综合比较、权衡分析,最后选择一个相对较优的方案。

对王鑫而言,解决之“道”永远没有最完美,只有相对较优。王鑫并不是让他的选择得到每一位专家的喜欢,但需要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可。因为只有这样,团队内部才能始终站在一条战线上从而保持和谐高效运转。

从专业技术人才到总设计师,王鑫在深钻专业的同时,也积累了自己的管理经验。国之重器的背后,不仅仅体现着王鑫及其团队的卓越专业能力,也体现着王鑫在管理方面的智慧。


四、核电人的情怀:坚守中国核电发展

当王鑫回首曾经走过的路时,连自己都有些不可置信。原来不知不觉间,他在核电领域已经坚持了30年!放弃很容易,坚守却很难。王鑫坦言,“职场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事业则需要坚持不懈的情怀。”

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王鑫带领华龙一号实现了真正的中国创造,成为代表我国核电发展实力走出去的大国重器中国名片。中国已不再是核电的门外汉,终于在核电领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而关于未来,王鑫也早已有了规划。

王鑫希望带领中国核电实现真正的走出去,而不仅仅是在国内“自嗨”。目前,他们一方面成立海外部,全面负责华龙一号英国通用设计评估项目;另外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紧抓国际能源市场复苏的战略机遇,积极部署中东欧、东南亚、西亚、非洲等目标市场。20169月,中广核与法国、英国等国签署了新建核电项目等协议,实现了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正逐步走向欧洲,走向世界。

科学的魅力就在于此——永远都有解决不完的问题。热衷挑战的王鑫对此充满信心,“核电原理在七八十年代已经解决了,现在最需要攻破的是材料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尤其是后者。”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下,自动化技术将与大数据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少人干预甚至无人干预的核电智能控制系统,而传统的核电工业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机会,也是我国核电领域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一个重大转机。”

虽然就目前来看,理想还较为遥远,但有了理想,以王鑫为代表的核电人就有了继续行进的方向。“我就是一个工程师,工程师永远都在路上”——这是王鑫的自我评价,也是无数个点亮万家灯火的核电人的真实写照。


五、寄语川大学子:专业基础很重要,但也需要扩大边界

王鑫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有时候“专”得太深而忘记最基本的原理是什么,因此就有点“走火入魔”。在这时,王鑫就建议他们回到基本原理中探寻答案。“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很基础,但其中最本质的原理和日后的工作却息息相通”,虽然扎实的专业基础已经有能力去应付日后的许多难题,但如今的时代仅仅学好一门专业是远远不够的。数字化浪潮推动着各行各业发生着变革,许多领域纷纷走向大融合的趋势,包括核电领域目前也紧跟计算机与大数据相结合。因此,他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学校里“把专业基础知识学扎实,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拓展知识面,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

学好自己本专业,励志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王鑫把它称之为“线性发展”,但如今的社会,各个领域都不乏专家,你必须勇于探索和尝试,将知识的边界不断扩大,由“线”发展成“面”,成为社会所稀缺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上一条:戴志澄

下一条:王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