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校友动态

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校友总会 >> 校友动态 >> 正文

校友来稿|听徐中舒先生讲先秦史

发布时间 :2019年06月14日      浏览量 :

人至老,不免爱回忆往事,特别是回忆年轻时的事。

一日,我与刘韵叶老师闲聊60年代的大学生活,谈及四川大学历史系的名教授,知道我在大一年级时听过徐中舒先生讲先秦史,他非常感兴趣。他是先秦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知道徐先生是先秦史的学问大家, 羡慕说能听徐先生亲自授课是非常幸运的事,这是一般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可遇也不可求的学习经历,鼓动我把听徐先生讲课的事写出来。细想,写写也不无意义,如果写出来,一是可记录下大学期间难得的一段学习经历,再则可记录下文革前大学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于是就试着写下后面的这些文字

01大学的第一堂课

听徐先生讲先秦史是1962年的事,己过去50多年了,听课的内容有的至今留有印象,但有的多已糢糊不清。

1962年,我被录取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同年级有30多个同学。徐中舒何许人也?此前并不知晓,新生入学后,我是在历史系老师对新生进行热爱专业教育时才知道徐中舒之名的。作专业教育的老师向新生介绍说,历史系是川大的名牌系,拥有多位国内知名的历史学家,首先就介绍了徐中舒先生。介绍他是我国著名的先秦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早年师从国学大师王国维研学于清华大学国学院。他先后曾在复旦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从教,抗日战争期间,受聘于四川大学,时任历史系系主任。老师对徐先生的介绍使同学们对这位历史学家油然而生仰慕之情,至于他有多大的成就,有多大的学问,同学大多不甚了了,只知道他是一位学问大家。老师还告诉我们, 62级的学生是贯彻当年国家“择优录取”高考政策被录取的,因为基础好,历史系领导才决定由徐先生掛帅,配备最强的师资任课。老师还特别强调,徐先生主要从事研究工作,多年不曾为本科学生上课了,这次出马为62级学生上课,你们应当感到幸运。专业教育时听了如此介绍,同学们对徐先生讲课都充满了期待。

徐中舒先秦史论著

徐先生的课是从首讲《中国古代史》开始的,这门课是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教材是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徐先生只承担这门课先秦史这段内容的讲授。刚从中学跨入大学之门,同学们对大学老师如何讲课都怀有新奇之感,更何况是听著名历史学家讲课。

徐先生的第一堂课也是我们跨入大学之门的第一堂课,这第一堂课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上课之前,同学们都早早走进教室,发现教室后面已坐了好些人,后来才知道是来听课的历史系的老师们、徐先生的助教和他的研究生们,还有学校教务处的老师。后排听课的估计约在20人上下,他们都是趁徐先生难得讲课的机会来受教的。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都目不转睛注视着敞开的教室门口。不多时,徐先生缓步走进教室,手持一个蓝色的文件夹,目视着同学们踏上了讲台。当年川大上课的惯例上下课师生都是免礼的,所以老师进教室时没有学生起立与老师还礼的互动仪式。仔细端详站在讲台上的徐先生,他头发花白,脸宽圆,戴一幅墨框眼镜,身穿蓝色呢料中山装,看样子已年过六旬,但精神饱满。

我们每个同学面前都放好了一本《中国史稿》教材,令我们不解的是讲台上没见徐先生有《中国史稿》教材。当时我以中学老师拿着教科书讲课的思维想,他不拿《中国史稿》怎么讲课啊?哪知徐先生打开文件夹,他并没有按照《中国史稿》的内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一开始就讲《中国史稿》中史料处理的错误、一些观点提法不当之类。我们作为一年级学生,只具备从中学课本得到的有限历史知识,而且笃信教科书讲的都是对的。《中国史稿》史料处理怎么会不当?怎么还会有错?徐先生这种讲法令尚未进入史学之门的我们这些新生难于理解。但我们只得耐心听下去,越听越觉得先生讲的深奥,听起来懵懵懂懂,似懂非懂。说实话,听完徐先生讲课后我很难说懂了多少,有什么收获。要说收获,那就是第一次领略了徐先生讲课的风范。徐先生一口的安徽腔,娓娓讲解,所讲的内容都烂熟于心,全是脱口而出,只是偶尔看看文件夹中的讲稿。讲到需要引述的史料,他多在黑板上书写出来,书写格式就像线装书那样纵向一行行从右向左。他的粉笔板书非常流畅,字体大小疏密有致,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他有时板书很随意,还把粉笔夹在两根指头之间,就像夹着一根烟卷那样在黑板上书写,写下的字却非常流利漂亮。先生如此流利漂亮的板书,让我印象深刻,令我十分佩服。

徐中舒编的辞书

02批驳《中国史稿》

徐先生对先秦史部分的讲授记得好像是从仰韶文化开始的,继而夏代、殷商、西周,后至春秋。整个讲课过程他都贯穿着纠错、批评这样的讲法。课后助教老师指点我们说,徐先生的这种讲法是研究式的教授法,不同于一般的讲解,真要听懂和理解他讲的内容是需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和理论基础的。显然,徐先生这种研究式讲课对一年级学生的我们来说似乎早了点,我们听后似懂非懂也是很自然的事。可同学们听不懂徐先生的课,背地里却遭到助教老师的讽刺,说是“山野之猪吃不来细糠。”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很珍惜他授课的机会的。听了徐先生一学期课,很遗憾当年没有留下详细的听课笔记,他讲课中探究了些什么问题,实难一一稽考道出。好在当年作教材的郭本《中国史稿》一书我保存至今,50多年后重新翻翻,发现书中的旁批还零星记有徐先生课堂讲授的笔录,其中多处是徐先生对郭本《中国史稿》所论问题的纠正和批评。这里,我选择几处旁批内容,可见徐先生当年的研究式讲授。

例如,郭本介绍牧野之战,说商王把大批奴隶和战俘武装起来迎战周师,“在激烈的战斗中,商王军队中的奴隶兵,调转戈头,发动起义,使周师顺利占领了朝歌……”旁批:商王利用奴隶作战不可能,不可信,不合历史事实,完全是今人的想象。

又如,郭本认为商的灭亡是“受尽压迫和剥削的奴隶不断反抗”的结果。徐先生不同意此说,旁批:商的灭亡并非是因为奴隶的反抗,而是由于奴隶主的反抗。《牧誓》中云,商纣王“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 纣王重用罪恶之人,施暴于百姓,作乱于商邑,这引起奴隶主对纣王的不满。 又,《左传.昭公七年》:“纣为天下捕逃主”,可见是纣王收留了逃亡的奴隶,亦引起奴隶主对他的不满。于是,失去奴隶的奴隶主们联合起来伐纣而至商亡。

这段旁批记录了徐先生对商灭亡原因的不同观点,认为商不是亡于奴隶的反抗,而是亡于奴隶主的讨伐。这一看法与当时流行的阶级斗争观点相违背,有点逆经叛道,但先生却大胆表述了。

再如,郭本认为商在宗教领域己形成了一个“至上的神……称为帝或上帝。上帝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上帝有好恶,能发号施令,实行赏罚,一切人事……都为上帝所主宰。”旁批:商代的上帝并非唯一的神,上帝之外还有其他神,还有下帝,上帝可能只不过是一个出名的神而已。商人对上帝的认识没有这样神圣、先进,对上帝也并非崇拜“至上”,他们不相信上帝时还要“射天”,反对上帝。

《中国史稿》批注1

郭本《中国史稿》的旁批还记录了徐先生指出的郭本史实错误或错用。

例如,郭本介绍周初对商朝贵族的处理时说“召公主张把他们全部杀绝,吕尚犹豫不绝……”旁批:这并非是召公的主张,而是太公。吕尚也并非犹豫不绝,而是主张顺周者留,逆周者诛,主张是明确的。

又如,郭本讲井田实行集体耕耘,诗称“千耦其耘”,耕作者受田峻监管,“井田中建置有小屋,叫作“郵”,田峻就在那里监工。”旁批:错!“郵”不是田峻监工之所,而是国王传达命令的地方,有所谓五里一郵。建置在田中用作田峻监工小屋称为“亭”。

再如,郭本讲周代已有“国”和“野”、“都”和“鄙”的区别,反映了城乡之间的对立。

旁批1:这样解释是错误的,“国”和“野”并非城乡对立。“国”最初是贵族的庄园,主人和亲属居于“国”内,是纯粹的消费居所,不是城市,“国”的附近是工商平民所居之地。“野”是手工匠人劳作和居住的地方,“都”是在“国”的基础上后来发展起来的。“鄙”是郊野边远的农耕之地 ,周代乡村地方组织,五百家为一鄙。“都”和 “鄙”才是城乡的对立。

旁批2:封建社会初,城市并不发达,农村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农村统治城市。到了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了,要求城墎保护,“国”发展成“都”,形成城市,才逐渐产生城乡对立。

《中国史稿》批注

 

郭本《中国史稿》中的这些旁批,是我的听课笔录,虽不很完整,所记虽是只言片语,但真实记录了徐先生研究式讲授先秦史的部分具体内容。 

03解析甲骨金文

徐先生讲了一个学期的课,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最清晰的是他以解析古文字讲授商、周历史。他是研究古文字的权威专家,在讲授商、周历史的过程中,常常插入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作解析,用以说明商、周的社会历史状况。其中我还清椘记得的是他对“廪”、“乘”、“酒”这三个古文字的解析。

徐先生在讲授商代农业时,特别讲到“廪”字的出现。他解释说廪是储存粮食最早的粮仓,不大,建于田畴之中。他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不同古体的廪字作解析。最初的廪是象形字,好似一座小小的棚屋,下面是凹形的土坑,土坑的两边竖立着两根木柱,支撑着顶端尖状的棚。先生解释说,廪这种储存粮食建筑的出现,表明当时粮食生产已不是即产即食了,生产的粮食供人们食用后已有存馀,反映了商代粮食生产发展的水平。

,这是古代大型的运输工具。徐先生讲车是在商代才开始有的,最早的车是牛车,甲骨文、青铜铭文的“乘”字就是牛车,他就在黑板上写出“乘”的几个不同的古字。最初的“乘”字也是象形字,字形就像一头牛拉着车子的简笔图画。图画上面是尖角,先生解释说尖角表示的是拉车的牛的象形,中间的十字结构是木制的车架,两边的圆形就是车的轮子,这个象形字经演变就成了现在的“乘”字。一架牛拉车就是一“乘”。先生说牛车的发明是中国古代运输工具的一次飞跃,也可以说是运输工具的革命。商人的牛拉车说明他们己会利用畜力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了,这是商代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对后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徐先生同样以古文字解析了“酒”字的形象和含义。他讲酒是由粮食酿造而成的粹取物,认为酒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历史意义,一是表明商代的粮食加工手工业出现了;二是表明商代的粮食是充足的。他发挥说,酿酒是人们吃饱了饭之后才会作的事,如果人们饥饿,吃不饱饭是不会把粮食用于酿酒的,否则就太奢侈了。徐先生对酒的这种说法后来还引出了一段小插曲。62年正值国家粮食短缺的所谓“自然灾害”时期,当时四川实行居民粮食定量,每人每月定量配给粮食19斤,人们都食不裹腹,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好事者认为徐先生借讲古代酿酒的历史,谈“饥饿”,谈“吃不饱饭”是含沙射影攻击政府的粮食政策,政治思想有问题,于是便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据说徐先生因此还受到领导的批评教育。

徐先生用甲骨文、金文讲解先秦历史同学们都感到很新奇。他写在黑板上的甲骨文和金文我是第一次见到,他对古文字的解析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因为新奇,便把一些很有形象感的古文字临摹写在教科书上,一直存留到今天。

04徐先生的西周封建论

徐先生对西周社会性质的论证性讲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郭本《中国史稿》认为西周大量使用奴隶从事农业生产,西周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而且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徐先生对此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西周是封建社会,己从殷商时代的奴隶制进入封建制时代了。他从西周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论证。现在还留在我记忆中的是先生对古诗《豳风.七月》的分析论证。他认为《豳风.七月》这首叙事诗,描写的就是西周封建制度下农耕生活的情景诗。诗云“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是写农人带上老婆儿子下田耕作,把饭也带到田间,这说明农人都是有自己的家室的,带上老婆儿子下田表明是小家庭的耕作,不是“千耦其耘”那种集体耕作。小家庭的耕作是比较自由的农耕劳动。奴隶是没有家室的,奴隶不可能带着老婆儿子干活,奴隶劳动还要受监督,没有人身自由,这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劳动者的重要区别。徐先生说,西周的农业生产者身份己经改变,认为农业生产还大量使用奴隶的说法是不合符事实的。又,诗云“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是写女人们背着筐,沿着田间小道去采摘桑叶用以养蚕的情景。养蚕是用来抽丝的,蚕丝是纺织用的,采桑养蚕反映的是女子与纺织相关的劳作。男子下田干活,女子采桑养蚕、纺织,构成了男耕女织分明的图景。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小农经济形式,这种小农经济在西周的存在,表明西周已脱离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时代了。徐先生同时也讲到,西周虽然己进入封建社会,但封建领主土地上的农人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他们还受到主人享有某种特权的约束。“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就反映了这样的情形。写采桑的姑娘心怀隐忧,担心主人的公子哥儿对她有非分之想,会强行把她带走。这说明封建主土地上的农人还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的现实,这种不自由应该看着是奴隶制度留下的残余痕迹,这与奴隶人身的不自由是有区别的。

我对徐先生这样论证西周是封建社会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他的观点与郭本《中国史稿》所论是奴隶社会的观点截然不同。究竟哪种说法对?以我们当时的历史知识水平是难以判断的。像这类似懂非懂的问题多由课后辅导解决。川大当时实行严格的助教辅导制度,徐先生讲课之后,他的助教要定时给我们作辅导,助教都是年轻老师。辅导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体辅导,由助教在教室给同学解析主讲教师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另一种形式是单独辅导,是解答同学的疑问,称为“答疑”,答疑活动常常是助教在学生寝室的进行的。辅导答疑使课堂讲授未懂的问题得到一定的消化。

感悟

年岁久了,听徐先生讲课的详情虽然日渐淡忘,但现在追忆起来,听他的课受益不浅,我有两点感受很深切。

一个是徐先生讲课在多处提出了与教材《中国史稿》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特别是讲述有争论的西周社会性质问题,认为西周是封建社会而不是奴隶社会,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教科书上的说法和观点未必都是对的,是可以研究、可以商榷的。这使我受到了关于历史研究“学术”的启蒙教育,构建起了“学术”这个概念,知道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这是学术问题,破除了惯常篤信书本权威的僵化意识,提高了对历史观察和认识的起点。这门课期末考试是开卷作文,题目就是《简论西周的社会性质》。有同学接受徐先生看法论述西周封建社会的,有同学按《中国史稿》观点论述西周奴隶社会的,作文都紧扣学术问题,全班评为“优”的就有20来个。这一结果令系领导很满意,称赞说这个年级以后会出几个人(指有历史研究有造诣者)。通过这样的作文题和开卷考试的方法,进一步使我增强了对“学术”的理解,这对我后来从事世界历史教学和研究不无帮助。从学术切入讲课的高起点这是我听徐先生讲课的一大收获。

再一个是徐先生引用和摹写甲骨文、金文讲述商、周历史,这是我第一次见识中国的古文字的真实形象。从他对古文字的解析中,我才第一次知道在古文字中隐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才知道古文字本身就是历史。对甲骨文、金文的这种认识,极大地影响了我对世界文明中古文字的关注。我多年讲授大学本科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世界古代史》,内容涉及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巴比伦楔形文字。这是流行于北非和西亚地区数千年的古老文字,隐含着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丰富的历史信息。在教学中,我学习徐先生解析甲骨文和金文的方法,充分利用这两种古文字,解析其中隐含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社会经济状况,收效甚好。利用古文字讲解历史,这是从徐先生那里学来的,这不能不说是我听徐先生讲先秦史得到的又一大收获。

五十多年前听徐先生讲先秦史能有这样的收获,确如刘韵叶老师所说是我在大学期间非常幸运的事。当年听课时不觉得,事后才感觉受益非浅。

我,包括我川大的同学们,能在大学受教于名家的这段学习经历的确是值得珍视的。

 

上一条:致2019届毕业生的一封信

下一条:喜讯|川大校友李坦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女性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