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晚,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学者及加拿大皇家亚历山大医院医师,校友陶沙教授在江安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生活不是偶然的”讲座,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身着黑色衬衣、蓝色牛仔裤的陶教授刚上台就笑言道:“我是你们的老学长。我没有西装革履地来,就是来跟我的小弟弟、小妹妹聊聊天的。”亲切如邻家大叔的陶沙教授,风趣的语言一开始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第一次转折:去北京 1977年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辗转北京与加拿大的陶沙教授以幻灯片上的一系列照片为线索,开始向听众串起他多年行医路的酸甜苦辣。“我在川大学了五年,一走就是三十年。”屏幕上出现的第一张照片是陶沙教授在华西校区的留影,他略带些自嘲地说,“华西给了我太多好的东西,结果我拍拍屁股就走了。”他接着谈道:“我人生中有三个大的转折点,第一个就是在华西毕业后,在“留校”还是“去北京”之间选择了去北京。那时年轻啥也不懂,就觉得要去北京,以为要去闯荡天下。” 第二张照片是他与两个老人的合照,照片上的老人眉目慈祥,而他青春正好。 4月9日晚,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学者及加拿大皇家亚历山大医院医师,校友陶沙教授在江安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生活不是偶然的”讲座,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身着黑色衬衣、蓝色牛仔裤的陶教授刚上台就笑言道:“我是你们的老学长。我没有西装革履地来,就是来跟我的小弟弟、小妹妹聊聊天的。”亲切如邻家大叔的陶沙教授,风趣的语言一开始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第一次转折:去北京 1977年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辗转北京与加拿大的陶沙教授以幻灯片上的一系列照片为线索,开始向听众串起他多年行医路的酸甜苦辣。“我在川大学了五年,一走就是三十年。”屏幕上出现的第一张照片是陶沙教授在华西校区的留影,他略带些自嘲地说,“华西给了我太多好的东西,结果我拍拍屁股就走了。”他接着谈道:“我人生中有三个大的转折点,第一个就是在华西毕业后,在“留校”还是“去北京”之间选择了去北京。那时年轻啥也不懂,就觉得要去北京,以为要去闯荡天下。” 第二张照片是他与两个老人的合照,照片上的老人眉目慈祥,而他青春正好。两位老人是陶沙在北京读研究生时导师和师母。陶沙当时的研究方向是分子生物学,在1986年是中国的前沿科学,他论文做得不错,颇为得意。到了论文答辩的时候,屋子里坐了五位老教授,师母也在其中。陶沙成竹在胸骄傲起来,根本不看教授们,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后来教授们评议时,师母把他叫到一边,狠狠地批评了他的态度,尤其是师母的一句“我们只教了你科学技术,没有教你做人吗?”让陶沙记忆犹新。时隔二十年后,导师与师母去了一趟北美,陶沙教授将他们请到加拿大,带他们参观自己任教的学校,并为当年的事道歉。“这是迟到的道歉,是师母的一席话震醒了我。” 第二次转折:出国 陶沙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是他在北京拿到了中科院生物学博士和副研究员的头衔后毅然决然选择出国,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以中级职称出国的自费公派人员。讲台上的陶沙一脸自豪:“中国人就是聪明,你们要有自信。川大就是优秀,华西口腔就是亚洲一朵花,是世界一朵花!” 他回忆起曾跟妻子打赌“四十岁之前,让你当上教授的太太。”妻子笑他白日做梦,“但我后来在三十多岁当上副研究员也相当于教授级别了。‘你们师姐’常常笑我做梦,可是我觉得做梦是好事,有梦才能推动你往上走,事情都是一点一滴做成的!”然后陶沙教授诚恳地告诫大家:“你们一定要在工作上顶天立地。特别是在座的小弟弟们,男人一定要有定力、志气与理想。” 第三次转折:当教授还是做医生 讲到人生的第三个转折点,在加拿大是做教授还是做医生,陶教授选择了后者。他说:“我就是喜欢给老百姓看病,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因为医生能解脱病人病痛、医治心灵。”在工作中,陶教授说他并不仅仅是“cure”病人,更重要的是“care” 。 同时,陶教授也详尽地向听众讲述面试医学生的种种条件,“勤奋是必然的,你还必须聪明,二者缺一不可。你必须让面试官知道是什么让你与众不同。所有的人都非常优秀,在各自的领域都是拔尖的,在专业水平上不分伯仲。所以你的态度成了最重要的区分因素。” 飞翔,贵在坚持 最后两张照片,一张是栖息在三峡河边的乌鸦,另一张是翱翔九天的雄鹰。陶沙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生活不是每天都感到快乐的,会有很多人来否定你,告诉你‘你不行’。你只要做那高飞的鹰,耳边就不会再有嘈杂音。你就能心无旁骛地去做你该做的事,去实现你自己的梦想。” 回顾人生的三个重大的转折点,陶沙教授最后说:“你很容易做决定,但最重要的是‘continue’,厚积薄发。”(转自《四川大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