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中:一片丹心向公卫
杨维中简介:四川大学(原四川医学院)1978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1987级流行病专业硕士。现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校友会会长。
一、求学:与川大的美丽邂逅
1977年10月的一天,在乡下插队务农的杨维中听见村头的广播在播送恢复高考的消息。已在乡下插队三年的他本以为今生无缘再回到课堂,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无以复加。即使当时离考试不到2个月了,但他依旧坚定信心一定要搭上恢复高考的首班车。
1977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先报志愿后考试。报考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他所在的农村环境没有任何人能给他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北大中文系?地质力学?抑或是毕业后最好找工作的工科专业?或许是巧合抑或是注定,杨维中自学了点医术,在农村给农民看病,给家禽做手术,对医学有点兴趣,加之医学招生数量也大,他便选择了医学专业。当时也不知道学校之间有什么分等分级,他就在选志愿时填报了几家医学专科,最后一个志愿才是四川医学院(现在的川大华西)。这一年的高考是在冬天,万千考生热血期盼的心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当老乡把录取通知书交给还在县里接受基本路线教育工作培训的杨维中时,信封上“四川医学院”几个大字灼热了他的心。从此,属于预防医学的血液开始变得滚烫。
华西的校园是非常美丽的,当时学校的生活条件已比农村好多了,然而,对知识的渴求已经让这些刚刚擦干净腿上粪水和泥土的一代青年无暇去感受这些。杨维中还记得,班上的同学大多数是插队的知青,年龄最大的同学和最小的同学之间相差15岁。有的已插队8年,有的人还懵懵懂懂,有的人已经为家庭奔波多年,但是大家都很珍视重回校园继续读书的机会。杨维中亦是如此,他刻苦学习,坚持锻炼,先后担任团支书、班长、生活委员,积极为大家服务。面对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典籍,杨维中就像一个扑在面包上的饿汉,如饥似渴地学习,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就一个想法:“绝不能辜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要珍惜邓小平同志带给我们的宝贵时光。”
在学习道路上,杨维中遇到了多位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好老师,让自己受益终身。他忘不了戴志澄老师严谨求实的学风和严厉的治学的要求;忘不了儿少卫生专业实习时李效基老师和蔼可亲又不失严谨的指导和培养;忘不了内科实习时殷大奎老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专业素养;忘不了自己的研究生导师白云翔老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指导和培养;更忘不了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先生渊博的学识和公共卫生思想的魅力。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培养下,杨维中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有了更加细致入微的见解。
在杨维中的心中,老师们都在努力践行着“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校训,在这里,老师和学生能够自由对话,不同学科、学派、理念可以共容和交流,这都彰显着母校所特有的人文底蕴。诸多名师的言传身教,让杨维中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对卫生防疫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杨维中看来,投身医学不是为了谋得一份能解决自身温饱的职业,而是为了能够做一份真正有益于公众的事业。恩师们身上为国为民的医学人使命感让杨维中愈发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也为他日后的发展方向埋下了种子。
二、工作:与公共卫生的一生之缘
1982年毕业之后,杨维中被分配到了四川省卫生防疫站学校卫生科工作。本以为毕业后就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很快就能在专业上做出实绩。却没想到在那个年代,社会把公共卫生仅仅看成消耗。卫生防疫站不仅得到的财政拨款有限,还要靠自己创收,不仅没有经费做科研,就连开展日常的业务工作也受限,这对刚刚进入专业技术工作的杨维中感到了困惑和挑战。
他开始考虑重回母校深造的问题了,他觉得自己还有更大的目标要去完成。于是,他再次捧起了书本复习,考回了华西攻读流行病学硕士研究生。对于为什么选择流行病学作为研究方向,杨维中解释说:“流行病学是一种最,这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本科学习时就最为喜欢,预防医学中很多学科都要用到流行病学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学好它就能帮助解决工作上的很多问题。后来的工作实践证明,流行病学特别有用”。
三年研究生学习结束后,杨维中又回到了四川省卫生防疫站,开始从事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在以后的日子,杨维中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了一位预防医学工作者、公共卫生管理者的责任与担当。1997年,杨维中担任了四川省卫生防疫站副站长。在那个年代,霍乱、伤寒、痢疾、甲肝等肠道传染病不断爆发,不仅老百姓恐慌,还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杨维中多次奔走于凉山、攀枝花、宜宾、广元多地,也正是在一次次参加或指导疫情抗击中,杨维中将课本上的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同时也积累了更丰富的工作经验。2001年的10月,国家筹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经验丰富的杨维中被调到北京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任疾病控制与应急办公室的主任。2006年担任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近20年来,我国新发和输入传染病不断出现。无论任何地方发生传染病暴发,杨维中和他的团队都冲到了第一线,去了解、认识、战胜疫情。2003年SARS病毒肆虐,杨维中团队始终坚守在一线,不眠不休地研究防控方法;2005年的中国大陆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四川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暴发,2008年的阜阳手足口病爆发,2009年的甲流大流行,2011年的新疆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疫情,2013年长三角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暴发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杨维中和他的团队都是第一时间赶赴疫情现场,扑灭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2013四川芦山地震,等等,杨维中和他的团队也是在第一时间深入震中,不畏艰险,开展灾后防疫工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已经退休的杨维中又作为中央指导专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武汉的航班,在武汉现场抗疫近三个月的时间。中央领导同志在给他武汉工作的鉴定中这样评价他:“杨维中同志秉持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不畏感染威胁,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防病治病现场考察和指导,组织召开或参加专家研讨会,撰写、上报调查报告和咨询建议,出色完成了中央指导组交办的‘疫情研判、风险评估及趋势预测’,‘疾病诊断与报告、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方舱医院的建设与管理、疫情防控对策与措施、卫生应急管理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与建议’以及‘卫生应急及疾控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建议’等各项工作任务。杨维中同志政治站位高、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勤勉敬业、敢于担当、不怕牺牲,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中冲锋在前,充分发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奋斗精神,与死神赛跑,为生命接力,切实发挥了中央指导专家的中流砥柱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维中还记得在他参加工作不久之后到现在都有朋友说,当时你报临床专业的话,现在也是著名医生了,收入肯定比现在高很多。但杨维中觉得,他工作的成就感和乐趣不能以经济价值来衡量,尽管收入是不如其他医学工作者,但对大众健康的贡献其价值是巨大的。公共卫生事业带给他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再多的物质都换不来的。面对工作,年逾花甲的他依然还很有激情,很有动力。或许这就是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已然刻进骨血里,成为了一种习惯。
三、时光:为预防医学奋斗终生
如今,杨维中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他依然从事着他热爱的工作,他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重视预防医学。近年来,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裂痕没有得到弥合。群医学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方法学。群医学理念认为,临床医护工作者在实施个体诊疗、康复和保健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展针对性的疾病预防和干预活动,从而实现人群疾病一级、二级和三级预防,使人群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群医学”的理念要从医学生的学历教育开始抓起,要从医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抓起。革故鼎新会给医学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于是,杨维中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位置退下来以后,去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始了“群医学”学科的建设和理念的推广。
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健康和幸福,幸福的前提条件包括身心健康。当前,我们正处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重要时期。这个转变既是伟大的,又是艰巨的,需要千千万万的医者行动起来。公共卫生不像临床专业或者数学专业,有时通过一个人的努力也可以采撷到皇冠上的宝石。公共卫生面对人群和社会,需要团队的力量,通过团队间不同专业人员互相协调、合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未来群医学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杨维中带领团队选择深耕群医学领域,他要在协和——这个在大多数人眼中最古老最具权威性的地方开始传播最新潮最前卫的理念。
回忆母校,杨维中感叹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川大是让他终身受益的地方。参加工作快四十年了,他一直抱着报效学校的想法,经常回学校讲课,合作科研项目,培养博士研究学生,建言献策,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杨维中说,能尽自己一点点微薄之力,为母校做出一点点小事,当学生的心里就踏实和欣慰。而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他更希望母校加快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协同,这样可以谋求多学科融合发展。同时他也希望所有校友能够一起努力,共同推动川大在群医学建设和发展,让健康效益最大化。
回首往事,杨维中说他很幸运,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能将自己专业的发展跟国家和民族,时代的命运结合到一起,能找到一份让他热爱一生的事业,是人生最大的幸事,而他正在把这份对预防医学的热爱持续下去。